我国大步进入自时代,汽车方面的自账号成千上万,各种试车图文、视频内容蜂拥而至,各个平台,但这些都算得上真正的汽车测评吗?
这些天,在翻阅美国《消费者报告》的汽车分册时,这个疑问越来越明显。对比来看,国内的车评十之是缺乏专业度的山寨车评,就算那些一线车评人做的评测,好象也只能算汽车测评的一个或几个小侧面,这种碎片式的测评,对购车者又有多大的意义呢?
这次我主要介绍《消费者报告》的汽车测评,看看好的汽车测评大概是什么样;大家可以对照国内的测评,看看差别在哪里。
我手头的这期《消费者报告》,是本年度汽车测评专号,除了几篇专栏文章外,主要部分更像是手册,对车型做出分类,在每个分类之下罗列出市面上主要车型的评价结果。《消费者报告》推荐的车型,前边会打个对勾。
比如你想买一款紧凑级轿车,可以到这个分类里看看丰田卡罗拉、本田思域、马自达3、大众捷达等车型的测评排名情况,看看它们总分得了多少,还可以看看可靠性、用户满意度、安全性和试方面的得分情况。
这种拉清单的办法,特别方便读者检索和对比选择。纸质提供了一个索引,如果你对某个车型感兴趣,可以登录《消费者报告》网站,看看各项目的详细测试结果,比如年轻人津津乐道的性能、操控等方面的具体评价都能看到。
在指导消费者选车方面,《消费者报告》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工具,而且,它在汽车测评方面的客观性和专业性是的(以下详说)。美国消费者对它的信赖度非常高,很多人想买车时,就是拿一本《消费者报告》按图索骥,挑里边的推荐车型去买--不信你看,消费者报告打了对勾的“推荐车型”,与美国市场上的畅销车型是高度吻合的。
汽车测评的目的,就是帮人选车,让人看过以后明白自己该选哪款车。但我国的这些车评,已经碎片化和娱乐化,你看到的是七嘴八舌,你看到的是网红、撕逼,你看到的是炫技的“”,但真到你选车时,这些所谓“车评”,能帮多大忙?
汽车测评,不光是把车子开到测试场上玩几把加速、刹车和紧急变线,更不是随随便便把车开到马上遛一圈儿就可以出个测试报告。
汽车是普通人能购买到的最复杂的商品,它不仅结构复杂,功能也很复杂、使用也很复杂,人们对它的想法也非常复杂。举个简单的例子,有的人开了很多年车从来没注意过车灯照明效果怎样,但经常长途跑夜的人,对灯光的要求就很高,你说,汽车灯光要不要测试?--《消费者报告》就有专门的灯光实测,如果你有长途夜奔的打算,可以选辆灯光评分高的车。
所以,汽车测评一定要有个比较完整的测试结果,能回答不同消费者的各种疑问。有的人对舒适性要求很高,有的人特别在意驾驶乐趣,有的人却把可靠性放在第一位,有的人又觉得安全性才是最重要的。做汽车测评,虽然不可能面面俱到,但至少要照顾到“主流”的需求,把大家可能关注的方面都能有所交代。
《消费者报告》的汽车测试,是以试车为主,再辅助以车主调研,调研部分主要是收集汽车可靠性和用户满意度方面的数据。
测试结果也主要分为三部分:实测部分、可靠性分析和车主满意度。实测部分又分为油耗、加速、制动、常规操控、紧急状态操控、乘坐、噪音、空间、视野、灯光等项目。
这些项目基本涵盖了大家买车时比较关注的各个侧面,《消费者报告》还会根据汽车技术的进步,加入新测试项目。比如,近几年一些车型装备了“自动防碰撞(自动刹车)”系统,这个功能到底管用不管用?《消费者报告》制做了软性汽车模型当靶子,然后开车撞过去,看看车子什么时候发出,能不能自动刹车,会不会真撞上去,撞上去可能会有多大损伤等等。
既然是给大家提供买车参考,就不光要对某款车做完整的测评,还要有相关车型的测评结果,这样大家才能对比着看,挑选出适合自己的一款车。孤立的一个车型测评,对小白买家其实是没意义的,所谓“没有对比,就没有”,你不比比,怎么知道该“”哪款车,把它从购车清单上一笔勾销?
新时代,国内的车评跟着潮流“碎片化”了,想从零七碎八的信息中,找到点有用的东西实在太难,更何况,这里边还有大量的人在,甚至八道。
客观性的问题,说直白点,就是有没有收钱发“软文”的问题。一旦有钱掺乎到汽车测评中,百分之百会跑偏,所谓“吃人的嘴软”,拿人钱财,就得替人消灾。
《消费者报告》是一个非营利性组织,没有股东,不接受广告,运营费用来自于付费订户和读者自愿捐助。测评车辆都是从直接从市场上自费购买,每年大约要测试50款汽车,去年买车的费用大概花了220万美元。当然,《消费者报告》并不差钱,它的纸质和数字版的订户约700万,就是这700万订户为它的测试(注:《消费者报告》测试各种商品和服务,汽车仅为其中一项)
《消费者报告》有专门的汽车测试中心,这个中心的试车场占地近2000亩,里边划分了各个测试区域,操控性、越野能力、油耗等都有专门的测试道和场地。
倒不是说测试场地一定要多牛,但至少应该比较标准,因为这会影响到测试结果的一致性。简单举个例子,你试个刹车,不同面,刹车距离就会不一样。
《消费者报告》试车的专业态度特别有必要说一下。他们试车是不怕费功夫的,在正式试车之前,试车人员要花几周的时间熟悉一款车,平时就开着这款车上下班、出去办事,与车子朝夕相处,光是这个“热身”阶段,累积行驶里程就有几千公里。相比之下,某些开车几个小时就能出一篇试车大作,效率之高,令人。
写到这里,想起在某次“活动”上偶遇一位当红车评人,聊天时,他说起只要开20分钟车,就能一气不歇对镜头聊上半个小时,剪出一期节目。当时很此君的天分极佳、口才精绝,但现在回想起来,又觉得未必妥当。
在测试汽车座椅舒适性的时候,《消费者报告》要让不同性别、不同年龄、高低胖瘦各种体型的人轮番上去试着坐,这里边没多大技术含量,但却非常贴合实际,比随便某个人坐进去比划一下几拳几指更能反映真实情况。
好了,这次说到《消费者报告》的汽车测评,无非是见贤思齐,并无之意,更无意国内专业的测评或自。也许,在新大浪淘沙之下,我国也会出现比《消费者报告》更客观、专业的汽车测评,但目前,专业的汽车网站也已经沦为自狂欢的平台,好的汽车测评是越来越难看到了。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