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你的朋友圈有没有被“佛系”一词刷屏?佛系工作、佛系健身、佛系打车……仿佛生活中的任何事都能与佛系挂钩。当“佛系”蔓延到家长圈子里,有父母则打趣自己是“佛系养娃”:娃怎么样都行,要哭要闹随他去,不想吃饭?饿了自然就吃了……诸如此类的淡定态度,与前一段时间引起议论的“小学生报了十几个兴趣”所展现的家长的急切和焦虑形成了鲜明对比。
朋友圈里的“佛系养娃”派这样形容自己:“一切孩子带来的烦恼,皆是虚妄。种种,过眼云烟。情商智商,不过梦幻泡影。任由娃儿哭闹,静静吃瓜。自在养娃,欢喜元如。,善哉善哉。”会心一笑之后,父母却仍有疑问:谁能做到呢?
2岁男孩的妈妈小茶和记者分享了她“佛系养娃”的:“首先要把孩子视为的个体,他是他,我是我,我要对自己的情绪负责。”所以她从不会对儿子说:你怎么怎样,所以妈妈很生气。小茶认为,生气是自己的事,应当自己解决;同样的,孩子的情绪也是孩子的事,哭闹的话就让他哭闹一会。“他在成长,也在学习,能够慢慢消化自己的情绪。”
在应对孩子的情绪方面,小茶有自己的看法。她认为最重要的就是不要着急,慢慢来。“不能要求他们一夜之间长大,要耐心等待耐心观察。”
而当下家长最焦虑的,除了孩子的身心健康之外,无疑就是学习了。此前,一篇小学生作文走红网络,这篇名为《烦恼的事》的作文里提到自己一周要上十几个兴趣班,作者:“感觉自己的人生受到了”,“成绩只有中上等”。诚然,兴趣班、课等已成为多数中小学生的标配。实际上,很多兴趣班并不是家长孩子报的,而是孩子自己的兴趣。
刘女士的女儿上小学三年级,暑假里报了篮球课、英语课、钢琴课,参加了夏令营。开学后,英语课和钢琴课没停,又报了奥数班。“她喜欢英语和钢琴,是自己愿意去上的。奥数班是班上有同学报了,她也一起报了。”刘女士认为,不光是家长,孩子之间现在也有种相互比较的焦虑。“教育焦虑已经开始从家长渗透到了孩子。”
小茶的儿子仅2岁,还不需要面对上学后的竞争。她表示,自己也想过孩子上学以后要怎么应对。目前而言,她认为,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应当是他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不是我。我的角色就是在他成功时多鼓励,失败时多支持。孩子越长大,他就要承担越多,相应的,我就应该承担得更少。”
与小茶相似的,还有吕女士,面对当下的早教热,选园热,她倒是十分淡定无所谓。她带着两岁半的女儿试听了几家早教课,觉得有点“扯”,一家也没报。“幼儿园能上到小区里的就不错了,其他没想那么多。”看到网上出现的新词“佛系育儿”,吕女士笑着说:“这不就是我么。”
有家长向记者表示,其实自己很羡慕那些心态淡定、能够正视自己与孩子之间关系的家长;另一方面,却割舍不下对孩子的担心:别的孩子都报班、别的孩子这也会那也会,我的孩子以后怎么竞争?这种心态如何调整?
“佛系养娃”在日前举办的卓越教育20周年庆上,广州中学校长吴颖民和“最强大脑”、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魏坤琳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对于报十几个兴趣班的话题,吴颖民表示:“作为学生,完成校内的学习任务是必须的、首要的。”当学有余力的时候,可以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爱好,同时他认为,目前学校对于学生的课外活动重视程度普遍不够,这也给校外教育机构提供了发展的空间。
吴颖民支持教育方式应当更加多元化,包括美学、科学、体育、传统文化等多方面的知识应该在基础教育阶段就让学生得到接触,为他们尽可能多的提供兴趣触发点,积极运用创新的课堂形式。“不过报十几门兴趣班我觉得还是过了,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承受能力。”
十几门兴趣班是不是超过了学生的承受能力?对此,魏坤琳和吴颖民持不同的观点。“有时候,我们不能用‘大人’的想法给孩子,还是应该回归到以孩子为本位,先问孩子能否承受,孩子喜欢、孩子觉得可以,那么就没有问题。”
作为许多“最强大脑”的科学判官,魏坤琳了许多天才少年的诞生和成长。魏坤琳告诉记者,在这些天才少年身上,除了天赋,更重要的是充分保持了个性化优势的发挥,以及多元的知识结构和基础。“天才少年有一定的先天基础,但更多的发展是在后天。”
而魏坤琳教育自己孩子的态度则显得更为“佛系”。他表示,现在家长的功利心都比较强,让孩子学习个什么总想有个结果,总想为成绩或升学带去好处。“其实你不需要这么去想。也不需要去想他到底适合什么或喜欢什么,也不要去预测未来什么是热门的,因为我们预测未来还没有他们预测得好,有的孩子大学进去的时候是热门专业,出来的时候,这专业甚至都有可能没有了,变成冷门专业,这样的情况,你还怎么预测未来?还不如培养他一些通用能力,让他自己找他的兴趣,他们会比我们更好地适应这个时代,家长帮他们规划未来本就是不可思议的事情,这是我的基本观点,科学、放松,就好了。”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