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讨论究竟是说端午节快乐,还是应该互道一声端午节安康,端午小长假期间,场的湖面,并非风平浪静。
重蹈毕福剑之辙?猜测指向白岩松。起因非常简单,是来自澎湃新闻前日一则报道,“央视两档白岩松节目暂时停播”:“6月20日晚,央视《新闻周刊》微博‘央视新闻周刊’发布消息称,‘因为CCTV新闻频道有其它节目安排,今晚的《新闻周刊》栏目取消。下周六晚,岩松将准时与您相约。主持人白岩松和《新闻周刊》栏目组祝各位网友假期愉快!’6月19日-6月26日央视《新闻11》节目暂停。’”
一语激起千层浪。仅因没说,而是使用死亡,就折煞了肃宁枪杀案中的殉职?道理孰是孰非,已有诸多讨论,赶在端午节之际,停播老白的节目,是否有些过分?
与此同时,未经认证的@岩松说法,好像也已低头认错:“关于《新闻11》萧宁县枪击案这次报道表述,我感到非常抱歉,本人表示:对不起!首先作为一个新闻人,社会的人物,不应该随便用词,应该尊重逝者,由于一些不合理的习惯,导致在报道中疏忽,酿成大错,经过深刻后我感到羞愧、英雄,对不起!经过此次事件,我一定会严加改正自身的错误,绝对不再发生此类错误,望广大网民监督,谢谢!最后对这次枪击案,我表示最沉痛的同情和哀悼,的人民英雄一走好!”
惊弓之鸟般的猜测与不满蔓延之际,又有另一则在朋友圈同步扩散。署名为“鸿彦”的制片人,质疑澎湃新闻有意,因为停播是再正常不过的调整:“澎湃,你这是几个意思啊?Ps:《新闻周刊》停播是因为端午节要播我们《中国人的活法》,周五《11》停播也是要播的我们的活法,下周要播《甲午》。”
综合一假一真的两条消息,微信号“记者站”有信心判断,这不过是虚惊一场罢了:“此次央视调整白岩松主持的两个节目,是一次正常的节目调整,被无限放大了,‘白岩松摊上事儿了’,基本可以肯定只是一些人的意淫。”
“辽宁日报参评中国新闻”的消息,将2014年喧嚣的“呲必中国”一词,重新拉回视野:“第二十五届中国新闻参选作品进入网络公示阶段,记者注意到,《老师,请不要这样讲中国》一文进入了参评作品名单…‘大学老师在课堂上发牢骚、‘呲必中国’的现象由来已久。’《老师,请不要这样讲中国》一文的‘作品推荐表’介绍,去年9月,辽宁日报将这一课题纳入视野,抽调精干力量组成报道团队,先后在高校召开了七场座谈会,在沈阳、、上海、武汉、广州的多所高校听了近百堂人文社科类课程。”
在一些意见看来,这是桩值得欢欣鼓舞的喜事。如@林治波所言:“我以为,这是2014年最好的一篇新闻,中国新闻非此莫属。”还有@郭松民之赞美:“朴素的爱国情怀,在今日中国分外珍贵,支持!”
眼下,参评还在继续,获似成定势:“‘作品推荐表’介绍,2014年11月13日,辽宁日报以‘本报编辑部’的名义发表了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老师的一封《老师,请不要这样讲中国》,开明提出当前大学老师在课堂上讲述中国时存在的三类问题,并借助新的形式,在移动互联网上与网友互动交流…对于报道的社会效果,‘作品推荐表’指出,场,‘辽宁日报’、‘呲必中国’成为网络热搜词。辽宁日报微信阅读量累计超过10万次,网络点击量和评论数在一周内居各门户网站新闻内容之首,网络大V纷纷加入讨论,日报、环球时报、学习活页等中央主流跟进。中央相关主管部门对该报道给予充分肯定…辽宁记协的推荐理由是:‘报道所涉话题重大而,报道观点明确、表述得当,在全社会引发广泛关注和深入思考,最终使高校课堂的问题得到了相关部门最大程度的重视并得到了很大程度的解决。是一篇非常成功的深度报道。’”
作品处于公示阶段,能否狙击不得而知。但是,大学新闻与学院副教授胡泳依旧要试试,今日在个人微信号中大喝一声“记协,请不要这样评新闻”:“记协网站上刊有《中国新闻评选办法》,在‘评选标准’之‘总标准’第7条中,明确写道:‘存在导向不当、有不良社会影响以及新闻要素不全、事实性错误和意思表达不清或有歧义(被采访对象和引用原文的除外)等情况的作品,不得获。’《老师,请不要这样讲中国》一文导向正当吗?是否‘有不良社会影响’?这两点当然大可争论,因为不同的人可以对此有完全相反的评价。但抛开它们不讲,仅就第三点而言,刊出后,已经有若干大学师生指出其‘新闻要素不全’、有明显的‘事实性错误’,并且,其意思表达是充满歧义的。按照这一条标准,这样的文章是不能获的。而且,它的报送,会起到混淆人们对何为‘深度报道’的认识的反效果。”
既悲且愤的胡泳教授对于中国新闻,怀着半是怜惜半是的复杂:“中国新闻是经中央批准常设的全国优秀新闻作品最高,既顶着这么大的桂冠,应该严肃,应该认真,不要让人得。不过这个希望也可能是奢求,因为国事。不管怎样,《辽宁日报》有权报送,辽宁记协有权推荐,但既然全国记协公开征求意见,我们作为教师也有权反对此获。诚望此反对不被和谐。”
还是“被和谐”了。微信号文章被删之后,好在财新网博客还有存底,不过,这篇文章今日获得广泛。原因,不只是教授的悲鸣之切,也有其学生的之利。
依胡泳所述,早在五年前,吴红毓然即有博文,描绘中国新闻的光怪陆离:“一个大四学生都能看出来的,我们的主流、我们的记协,竟然真的看不出来?那就让一个大四学生来充当说破‘新衣’的孩子吧。”
吴红毓然对研讨现场的白描刻画以及犀利点评,无疑使中国新闻界的皇冠再一次被祛魅:“中新真的很微妙。必须要少数民族照顾一下,边疆照顾一下,部队照顾一下…所以哪里是评选作品啊,完全是父亲在给儿子们分糖”、“的领导讲话说,‘要是把能每天看的有滋有味,你就是一个优秀的记者啦!’OMG,这真的是原话…”、“只是,为何,为何你们要以新闻之名义?就不能痛快点说不是记者是文秘吗”…
吴红毓然在研讨现场坐着,心思却飘到遥远而的互联网,这样的隔膜与分离,也是今日网络上的写照:“在新闻研讨会的现场,我看着他们老道地blabla,又看着坐着的一圈圈各的总编啊主任啊,拿着小本儿当什么一样疯狂地记笔记。仿佛进入了另一个时空。原来真的有这样的人,这样去理解新闻,这样去做新闻。我觉得,不去了解这个机制,我的或评论看起来像是愤青一样可笑;但我真的在了解的时候,我感到了惶惑。”
因“呲必中国”而再起风波的“呲必”记协,倒使@作家崔成浩一下乐开了怀,这位乔装打扮成朝鲜人的中国大V,在微博上专门以朝鲜为,这次他再次发挥高级法,秀了一把常用的一石二鸟技法:“听说《辽宁日报》文章《老师,请不要这样讲中国》参选中国新闻,我很高兴,因为《辽宁日报》是离朝鲜最近的中国日报,我们都很喜欢看。”
推荐: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