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新车评测 > 正文

最看好哪个国内品牌?听外媒大咖说新能源车

类别:新车评测 日期:2018-5-6 23:21:15 人气: 来源:

  两年一度的国际车展(第十五届)即将开幕,本届展会上将有上百款新车到场,受到了国内外人士的分外关注。网通社再度诚邀全球范围内的汽车大咖来共同中国汽车发展近况,在全球大咖晚宴上,各达人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前景、中国汽车现阶段的发展状况等话题进行深入讨论并发表看法。

  Mark Tisshaw: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非常迅速,也给予这方面很多支持。同时中国汽车市场上又涌现出很多新能源汽车品牌,这些品牌资金非常充足,在品牌设计方面也有一些令人出乎意料的想法。所以我相信中国新能源汽车会处于领先地位。

  Mark Tisshaw:在这里要提到两个新能源汽车品牌,一个是蔚来,另外一个是拜腾。即使在英国,蔚来也非常有名。而对拜腾来讲,他们管理层有许多出色的设计师。所以我对这两个品牌的印象常深刻的。

  网通社:您认为如今的中国汽车设计、制造、研发等技术水平与国际一流汽车品牌还相差多少?差在什么地方?

  Mark Tisshaw:中国汽车在设计和品牌建设方面都有很大进步。同时,中国汽车制造水平也在慢慢提高。另外在动力学方面,相对于五年前和十年前来说也取得巨大进步。汽车的操控性更加优秀,汽车的价值也逐渐体现出来。对于成熟品牌来说,更能够做到唯才是举,将一些合适的工程师的才能发挥到最大。这都是增加汽车品牌吸引力最重要的因素。

  网通社:我知道Silvia是来自意大利《Auto & Design》的主编,对汽车的设计会有很多独到的见解,所以我现在有一个比较感兴趣的话题就是Silvia怎么去看待中国的汽车和欧洲汽车在设计上的一些差异?

  Silvia Barufldi:最近这些年特别是从设计师的角度来说,这种设计上差距变得越来越小了。五到十年前中国主要是三厢的轿车,现在,中国SUV还有运动型车都变得非常流行。可以说中国和欧洲在这方面的差距变得越来越小了,变得越来越接近了,同时中国的很多设计中心也变得更加有实力了。欧洲的或者说的设计师也在里面工作,所以差距才会越来越小。

  在很多中国人还对三厢车感兴趣的时候,欧洲人更喜欢两厢车或者说是以旅行车为主。可是近年来大家都知道SUV车型的使用量在中国呈爆发式的增长,所以这代表着中国和欧洲的消费者对车型的喜好慢慢趋同。在中国的设计中心其实有很多雇员是来自于全球层面的,因此很多汽车设计层面的融合是体现在中国汽车行业当中的。

  网通社:您之前来过中国,而且参与过像上海国际车展级别的展会,从设计层面我想问一下哪些中国的车在设计方面会让您感兴趣?

  Silvia Barufldi:最近几年中国这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尤其是去年车展期间令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中国品牌做出设计,包括线条非常优美的概念车。

  网通社:您怎么看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设计风格和欧洲设计风格的差异?比如说目前很多欧洲的车也在提的一个概念——简约美。但是大家可以看到目前中国的一些品牌,它的车设计其实是通过一些复杂的线条去体现出各自一些品牌的元素或者文化,我们想知道您是怎么去理解这两者之间的差异的?

  SilviaBarufldi:在欧洲实际上各种品牌之间的设计也是差异的,比如说最近的奔驰采用一种非常纯、非常精炼的风格。但是其他的品牌倾向于增加一些设计,比如更强的线条感。另外有一些汽车品牌他们用更多的装饰来加强光感,然后来突出他们汽车的产品形象。这一点我觉得还是不错的,因为这样的话能让每个汽车看起来都有各自的特点。

  Jim Mctavalli:中国汽车市场的新能源汽车销量是美国市场的三倍,去年美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只有20万辆。我相信中成为国际上第一个具备规模的新能源汽车市场,而且有潜力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商,所以我常感兴趣的。我读了两本关于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书,希望人们对新能源汽车接受程度越来越高。这样中有更多的新能源汽车行驶在上。

  Jim Mctavalli:比亚迪、奇瑞。中国汽车通过收购国外品牌来增加他们的市场知名度,比如说吉利收购沃尔沃,通过这样的方式在美国市场获得更好的知名度。而比亚迪在美国建立有自己的生产,在那儿他们有电动公共汽车。另外一个就是其他的中国汽车品牌也准备在2019年销售给美国,但是具体发展怎么样还未知。能看到更多的中国汽车在美国销售,是我一直以来的期待。我希望中国的汽车企业能够在美国销售成功,就像以前的韩国,韩国的现代车一开始在美国销售的时候份额只是一般,但后来占领了很大的市场份额,因此我希望中国的汽车能够在美国销售地更好。

  Jim Mctavalli:这是我第二次来中国,之前我去过广州的车展,印象非常深刻。中国的汽车和美国、、日本汽车非常相似,我也很喜欢车展上的样板车或者在美国叫概念车。中国自主品牌在对概念车的设计十分,可能这种概念车在真正生产的时候相对来说更传统一些,但是我也很喜欢看到非常勇敢的设计,甚至在里面加一些中国的设计元素,这样我也觉得很酷。

  Bradley berman:我来到中国并不是很久,正在了解中国不同的车型,有一点非常吸引我的就是所有的车型都加入了电子化。在很长一段时间以前,是没有这种电动汽车的,现在不只是我自己在开电动汽车,我的邻居们也都在开电动汽车,仅仅用了八年的时间,电动汽车在就变的非常普遍了。

  Bradley berman:我住在,在那儿有二十多家和电动汽车有关的企业,包括New,沃尔沃,还有比亚迪。我认为电动汽车在某些方面的差异并不是很大。

  Bradley berman:这是我第一次来中国,还处于学习的过程中。在美国,我每天都在报道电动汽车,拥有十五年新能源汽车方面的经验,但是在中国我还需要学习很多东西。在之后的两三天里,会把我所看所闻报道给美国的。在很早之前,我接触的过比亚迪,但是毕竟已经过去一段时间了。中国的汽车市场在全球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力,从中国市场的规模和大踏步前进的现象可以预见,中国汽车市场的发展也会带动其他区域汽车市场的发展。

  Juergen Zoellter:我其实一直在关注中国的品牌,比如一些老牌,像比亚迪等。又比如一些新品牌,还有一些和欧洲品牌有合作或者合资倾向的企业。当然,在欧洲想得到类似这方面的信息实际上常困难的。

  Juergen Zoellter:我现在也不能说出具体的品牌,我关注的是新能源汽车总体的发展趋势,毕竟这是推动市场发展的一个因素。我曾经驾驶过三个中国自主品牌的新能源汽车,包括长安的全电动汽车还有混合动力车。从中期来说,混合动力车的发展更有优势,但从长期来说,纯电动汽车的发展更有前途。

  Juergen Zoellter:我觉得中国汽车最大的进步就是在燃气动力方面的努力改善了世界的看法。相对其他国家130多年的历史来讲,中国在这方面并没有经历很长的发展时间。新能源汽车方面是十来年前才开始的,而中国已经和处于相似的起跑线上。

  Seyth Miersma:我没有关注特别的车型,但是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即中国电动汽车的进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国际电动汽车的发展。在美国,新能源电动汽车发展起来有两个好处:第一,我们可以把新能源汽车销售到中国,因为中国对进口车设置的排放几乎达到极限了;第二,也是要求零排放的政策,所以这也是我们生产电动汽车的动力。

  Seyth Miersma:其实,我几个月前来过中国一次,我听说过WEY,还有比亚迪、吉利等。尤其是吉利,近几年一直在美国和欧洲扩大影响,因此这也是比较有名的车企。我觉得汽车品质是推动下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

  网通社:我相信您肯定做了很多的功课,这次来到去参加这个车展您最感兴趣的是哪一个中国的品牌?

  Seyth Miersma:我们刚才还在和中国的同寮讨论某些品牌,这些品牌还没有在美国市场上宣布,所以我只能通过车展才能看到他们。还有最让我兴奋的就是中国的车展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车展之一了。

  网通社:Luca Ciferri先生,您如何看待中国的新能源市场,最关注哪个自主车企的新能源车型?

  Luca Ciferri: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八年前中国的企业和国外企业建立了合资公司开始生产新能源汽车,包括还有和尼桑合作的车企。但是到目前为止,在新能源汽车制造这方面取得的还常有限的,有两个因素:第一是汽车行业要建立品牌,把技术应用到制造方面;另外,消费者需要有意愿来购买这样的汽车。今后几年,中国将会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而电池汽车的性价比相对燃油汽车要高很多。所以我们需要找到并刺激人们购买新能源汽车的需求,让人们觉得这种方式是有吸引力的。

  Luca Ciferri:最让我耳熟能详的品牌是吉利,吉利品牌几乎是以最大步伐迈进了国际市场,包括、英国、马来西亚等市场都有吉利的影子,吉利还持有奔驰10%的股份。但是目前吉利还没有在欧洲、美国和日本销售他们自己生产的汽车。当然,在中国国内吉利发展的非常强势,也是取得了第一名的成绩,明年他们准备把新的品牌领克和沃尔沃销售到国外去。

  Luca Ciferri:中国的汽车在设计方面从以前模仿欧洲到现在的自主设计有了非常大的进步,比如WEY在这方面的发展就非常明显。从另外一个技术层面来讲,中国汽车要达到出口到欧洲的目的,需要满足欧洲非常严格的排放和安全。

  写在最后:参与晚宴的各位大咖各抒己见,从多个角度和层面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新能源汽车和自主车企及技术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从各达人表达的看法中不难发现,中国品牌正在逐渐深入到国外中去,正在不断向国际扩大自身的影响,中国品牌,尤其是新能源品牌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图/文 网通社 李跃)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0
0
0
0
0
0
0
0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CopyRight 2002-2012 版权所有:汽车资讯 技术支持 FX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