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单非)走在山东渤海活塞股份有限公司占地广阔的工业园里宽阔的大道上,身边的一位记者不禁赞叹:“几十年只做活塞一个产品,竟然能够做到了这样的高度,这样的规模!”另一位记者回答道:“那是因为他们做的是活塞,是汽车发动机的‘心脏’,做得好自然也能像心脏一样充满活力,成为活塞企业的‘心脏’。”
据了解,渤海活塞1951年建厂,1963年开始专注于生产活塞,1986年至今一直处于行业领先地位,从名不见经传的小铁木工厂发展成为一家现代化活塞专业制造企业,综合实力全球第四。渤海活塞的产品,梦见和死去的亲人说话也由单一零件发展到现在的活塞及组件、数控机床等相关产业链,实现了生产组织方式、管理模式、增长方式的转型,以及技术工艺的全面提升。
据林风华介绍,渤海活塞在科技创新上取得了丰硕的新,正是这些了渤海活塞产品的质量和水准,成为其占领国内市场、进军国际市场的基础和保障。
在产品设计开发上,渤海活塞近三年来共完成170余种高性能活塞开发设计,如大众EA211\EA111,以及福田康明斯ISF2.8L、潍柴12M26、玉柴YC6MKP00钢活塞、锡柴CA6DM2低压铸造成型铝活塞和钢活塞等节能、环保新型活塞,使渤海活塞在国内欧、欧等高端产品市场占有率达到50%以上,国外市场拥有康明斯、卡特彼勒、大众、菲亚特、科勒等国际高端客户。
在活塞新材料研究上,渤海活塞成功研发出使活塞适应不同、不同要求的多种新材料,并获得多项专利。在活塞制造工艺研究方面,渤海活塞以节能降耗、清洁生产为前提,开发出了适应不同种类活塞产品的新工艺。
在活塞专用数控装备研究上,渤海活塞2012年完成桁架式活塞全自动线年与韩国公司合作开发了“环槽自动硬氧设备”。目前引进的设备90%以上都可以在自主创新基础上进行再加工再制造,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林风华告诉记者,渤海活塞十分重视人才,深知研发是自身发展的根本,人才则是研发的根本。通过创新人才机制,渤海活塞为企业积累了雄厚的研发力量,成为渤海活塞创新中的一大亮点。
渤海活塞的人才培育机制可用“四位一体”概括。一是建立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和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院士工作站,与高技术人才、高校科研和国际先进水平同步课题进行嫁接;二是建立渤海活塞虚拟研究院,外聘著名高校、科研所、大主机用户专家、教授作为渤海活塞的智囊团,外聘“泰山学者”进行信息交流、出谋划策、课题攻关;三是瞄准世界尖端技术,高薪聘请英、德、美、日等国家多位产品研发和制造技术专家,专门针对国际先进技术提供咨询指导和技术服务;四是建设“学习型工厂”,把技术和管理送出去进行在职研究生学习,培育、储备技术和管理人才。
渤海活塞的努力取得了丰硕,现有技术开发人员550余人,占员工总数的16%。从事研究与开发的科技人员179人,占员工总数的5.7%,其中工程应用研究员20人,高级工程师76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6人,省、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0名。
渤海活塞对研发人员的激励机制也很见力度,去年就拿出150万元对在研发和创新过程中形成的人员进行励。
“以前我们的愿景是拥有自主核心技术,现在可以把这个愿景换掉了,因为我们已经具备了。我们下一步的愿景,是成为全球最佳零部件供应商。”林风华告诉记者。
“国内市场寸土必争,国际市场得寸进尺”,这是镌刻在渤海活塞工业园大门石栏上的口号语,让人印象深刻。目前,渤海活塞在国际市场上早已“得寸”,正积极谋求“进尺”。
2013年,渤海活塞的大众EA111 1.2T活塞顺利取得大众批量、全球供货资格,标志着渤海活塞开始得到世界汽车巨头认可。在与“转型升级话国企”记者团的座谈会上,林风华回忆,世界高级轿车品牌奔驰负责人来渤海活塞考察时问他:“知道是谁推荐我们来的吗?我们每年都会在供应商中进行问卷调查,让他们指出对自己最大的竞争对手,结果他们不约而同的将最大竞争对手锁定为渤海活塞。正是你们的竞争对手推荐我们来的!”林风华对此印象深刻。
目前渤海活塞的营业额已突破100亿元,进入了世界活塞企业第一梯队。种种迹象表明,渤海活塞正走在成为世界名车“标配”的上。
网友评论 ()条 查看